010-85197758

策略悦读 | 最是秋日好读书,沉淀世间浮华

  2022-10-28 16:15:26




悦 读 分

秋天远山淡如残妆,湖水波平如镜。

在秋天读书,是一种沉静美的优雅。读《人间岁月长》《我们仨》《你我皆是取经人》《乌合之众》,宛如通透且清冽的山泉,得以洗刷心灵的疲惫与惘然,可以获得温情的慰藉与滋养。

最是秋日好读书,沉淀世间浮华。

《你我皆是取经人




孙悟空,大半辈子都活在一个“名”里(之所以说是大半辈子,是因为后来他经过修行,对“名”的追求有所收敛)。过于看重“名”的人,有两个“经不起”:一是经不起“激”,二是经不起“捧”。一激就跳,一捧就笑;跳将起来什么事都做得出,笑将起来云里雾里的,不知道自己谁了。所谓“鸿蒙初辟原无姓,打破顽空须悟空”。孙悟空什么时候能再次回到婴儿、回到他自己所说的“不恼”“不嗔”的“无性”状态呢?其实,这也是我们每个人要思考和面对的问题。

所以有人说,孙悟空头上的圈没有了,心里的圈却长起来,我情愿做齐天大圣,也不想做斗战胜佛,我要永远自由自在,我要永远做自己的主人……或许,年轻的时候都会这么想,长大了就知道,那只是一场梦。从花果山到灵山,我们看到了孙悟空的成长,也看到了人生的壮丽、人生的艰难和人生的悲凉。终有一天,我们也都会长大。进入了社会,逐渐“懂事”了、“成熟”了,我们也知道负起该负的责任。那时候,我们会想起曾经年少的自己,感慨永远逝去的青春。

观看一些武侠影视,师父收了徒弟,也是经常要他先扫三年的地。为什么要先扫地,不直接传授他武艺?这个过程既是磨炼你心性的过程,也是考验你诚意的过程,看你的“志”坚不坚、“心”诚不诚。也有许多人“身在福中不知福”,因为不知道苦是什么滋味,生下来便泡在蜜罐里。古人云,“身不苦则福禄不厚,心不苦则智慧不开”;苦尽才会甘来,如果生来就“甘”、每天都“甘”,对这个“甘”也就麻木了。

唐僧第一次取的经为什么无字?其实,无字经才是“真经”。有字经是固定的,显然,没有任何固定的文字能够保证解决一切问题。而且,有字的经是怎么来的?是唐僧用紫金钵盂换来的。换句话,有字经是有价值的,而无字经是无价值的。无价值,既可以说是完全无用,也可以说是无价之宝。这个无字经,其实就是你的人生、你的阅历。唐僧师徒四人,经过十几年,行十万八千里路,苦历九九八十一难,唐僧不再是以前的唐僧,悟空也不再是以前的悟空,唐僧变得身轻体健,悟空头上的紧箍也自然脱落。所以,“真经”已经在他们的身上,已经融化在他们的骨肉和血液里。



《人间岁月长》



《人间岁月长》是季羡林老先生留给处在岁月彷徨中的我们最好的礼物,是先生的散文精选集。

全书分为忆初心、怀师友、花解语、长歌行、幽梦记、有所思六辑。

1911年,这个新旧朝代交替的年代,在山东清平县一个小山村中,季羡林出生在一个房无一间、地无一垄的清贫家庭,迫于生计,只能逃到济南叔父家去。一个六七岁的孩子离开母亲和家乡,背井离乡寄人篱下。但他非常坚强有毅力,所幸叔父对他注重教育,安排作为家中唯一男孩的他学习读书写字。

就这样,季老先生开启了人生的学霸生涯,从私塾到附小,再到济南高中,高中毕业后考取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并在德国留学、工作近十年,而这本书就是汇聚了他一生的回忆和经历,总结八十多年人生经历,读来让人无限感慨。

从回忆童年,到怀念良师益友,言语间,不自觉地治愈着在孤独中挣扎徘徊的人,他用小情愫和大胸怀,将人生点滴总结,在字里行间挥洒着真情真理。用浅显易懂的文字向我们诉说着清醒的人生态度。

季先生望九之年,登上宝岛台湾,才知道,曾经在北平结识的好友梁实秋、袁同礼等都已作古。无限感叹,天地之悠悠,没有人能够逃过自然规律。

年纪越老,曾经的老友还会偶尔入梦,季先生用回忆的方式,回看着他的童年和求学生涯,用哀悼来纪念曾经在他生命中经历的老友,字里行间透漏着他对人情世事的通达,对学术的严谨,给我们留下深深的启迪。

每个人,都会有回看人生经历的时刻,透过自己的一生反射着自己的灵魂,季先生让我们看到了人生最好的状态,就是坦荡,清醒和真实。

经典语句摘录

“月是故乡明,母亲是一生的牵挂” “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不该离开母亲。”“女主人没了,少主人也离开了,老狗每天到村内找点东西吃,究竟能够找多久呢?我相信,它绝不会离开那个篱笆门口的,他会永远趴在那里的。尽管脑袋里也会充满了疑问。”

“我们有这次生命,不是容易事;比电火还要快,一闪便会消逝到永恒的沉默里去。我们不要放过这短短的时间,我们要多看一些东西。”

“但我们的命运又有什么两样呢?不正有另一群兽类在千山万水外自己的故乡里散布残暴与火光吗?故乡的人们也同样做着牛马的工作,受着牛马的待遇,也同样不能见到自己的家属,自己的故乡。同是天涯沦落人。”

灾难并不限于知识分子:“人人都有一本难念的经”。这是一个“平凡的真理”,但是能够了解其中的意义,对己对人都有好处。对己,可以不烦不燥;对人,可以相互谅解。

人世间,波诡云谲,因果错综。只有能做到“尽人事而听天命”,一个人才能永远保持心情的平衡。

“积八十年之经验,我认为,一个人生在世间,如果想有所成就,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才能、勤奋、机遇。行行皆然,人人皆然,概不能外。”




《乌合之众》



读完《乌合之众》,脑海中浮现出好几个刑法罪名:组织领导传销活动、寻衅滋事、黑社会性质组织…这些罪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都与群体心理有或多或少的联系,而群体心理,在自己身边,好像还是一个尚未被仔细开掘的领域。

书中“群体无意识”的概念比较引人深思,指的是在群体形成规模之后,无意识行为在人的行为中比例明显增加,相较于个体行为在独立思考之后的选择,群体行为往往意味着独立思考能力的丧失,在预言式理论被群体中的一份子或者一小部分个体接受后,该理论便可能呈现“星星之火可燎原”的迅速传染趋势。

由于生活在法国第三帝国没落/巴黎公社这一特殊时期,作者勒庞对于引发群体性事件的“乌合之众”抱有明显的抵触态度,作者在书中的观点非常明确:“群体汇集的不是智慧而是愚蠢。”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对于群体呈现出的轻信盲从、易受暗示、急躁乖戾、情感夸张、道德水平两极化等特点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这些分析给了读者沉重的启示:要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能人云亦云,否则最终的结果很可能是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式结局,不满足现状,可又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无疑是生命的遗憾。

对于群体心理以及如何应对群体行为,作者在其序言中也开篇明义:“个人从属于某个学派,就势必要与偏见和立场联姻。”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坚持“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的清醒头脑,便成为知识分子的重要功底。

当然,文中也道出了群体成规模后的优势:群体若引导得当,足以产生改变世界格局的力量。“导致文明革新唯一的重要变化,其实发生在思想、观念和信仰层面。历史上那些令人难忘的事件,正是人们隐性的思想变化引发的可见后果。”而种族文明,便在这种“有序文明—发展受限—乌合之众—社会重塑”的循环中春风吹又生。

新闻中心




《我们仨》



杨绛先生的《我们仨》讲述了单纯温馨的家庭几十年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经历。作者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钟书,以及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让读者通过文字感受到了人世间最感人肺腑的情感——亲情与爱情。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争,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书中这句话让人感慨颇深,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也与父母渐行渐远,能陪在父母身边的日子越来越少,当身边重要的人还健在的时候,便需珍惜与他们在一起的每一分秒。很多时候,他们需要的并不是华丽的衣服亦或是富足的生活,而是陪伴这一最珍贵的礼物。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我们无法预测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所以最应该做的就是把握当下,用心与家人在一起的点点滴滴,用自己的方式,通过积极的努力,去给予身边爱的人给予最大的爱与关心。

家很小,却是每个人时时都离不开的牵系。在这个互敬互爱的港湾里,家人们可以卸下沉重的外壳,抖落一身疲惫,大家倾听对方,求同存异、和睦共处。人生每一段美好的感情,都应该是双向奔赴。人生真正的幸福,也许不是锦衣玉食腰缠万贯,而是有一个想要守护的家庭,不为名利所牵绊,在自己的方圆里求得一份安宁与闲适。

“1997年早春,阿瑗去世。1998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现在,只剩下我一个。”家不再是家,而是暂时安身的客栈。人生这条路,其实一直都在丧失——至亲的家人,深交的挚友,尊敬的师长……要勇敢地面对。

人生确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要学会慢慢去成长和接受,遇山开路,遇水搭桥,因为“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愁”。

正如杨绛先生百岁感言“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生活的本质其实就是归于平静,简单和朴素状态,把平静的生活过好。有几个想要保护的家人,一两件不愿割舍的爱好,有一个梦想,有一个理由去坚强。




-  策 略 悦 读 会  -

美好秋日,微风袭来

在大树下、阳光里中泡一壶清茶

选择一本书沉浸其中

享受一个惬意美好的下午

期待将要拉开序幕的国庆长假……



策略概况 专业领域 精英团队 新闻中心 策略资讯 社会责任 加入我们
  • 010-85197758
  • 010-85197768
  • 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南大街1号来福士中心办公楼25层 (东直门桥西南角,紧邻来福士购物中心)
新浪微博

邮箱:celuelaw@bjcelue.com

京ICP备11018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