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先生说:“如果不读书,行万里路,也只是个邮差。”
在暮春初夏之际,策略律师邀您读《苏轼十讲》《孙子兵法》《一生的旅程》《万历十五年》和《爆款内容方法论》,本期#策略悦读# 既务虚又务实,虚实之间,让自我突破桎梏,来一场心灵长足的旅行。
悦 读 分 享
苏轼对于很多人来讲就是神一样的存在,他是一位全能型人才,诗清新豪健,和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自成一体,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画里有诗,画外有情。
《苏轼十讲》并非关于苏轼一生的传记,却用十个主题串联起他跌宕起伏的一生,从不同的侧面来展现苏轼的其人其文。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乌台诗案”一讲,比较详细讲述了宋朝审案判案的过程,虽然讨论王安石“新法”的是非利弊是件困难的事情,但苏轼自此起直到离世,其政治、学术和文学创作都与王安石“新法”密切相关,这几乎是命运注定他要卷入这场风潮。影响苏轼一生的“乌台诗案”,是他的灾难,却也是文学史上的幸事。
苏轼最大的魅力不仅在于他的才气,更在于面对逆境时没有郁郁不得志而消沉,而是在反思反击中消化痛苦,从而慢慢蜕变成为“苏东坡”。苏轼和苏东坡虽然都指向同一个人,但他们却有着完全不同的精神内核。苏轼是一个天才,一个学术上的成功者,而苏东坡是一个在事业上一贬再贬的失败者,但正是因为这些世俗意义上的失败,让他千帆过尽,一次再一次地升华,拥有更为通达的人格。“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种胸襟与气度足以给我们能量,让我们慢下脚步,看淡名利,学会悠然对待生活。
“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与策略的朋友们共勉。
从《孙子兵法》中学管理(一)
闲来无事点开微信读书推荐的《孙子兵法》。一开始的文言文晦涩难懂,我只看懂了文字排比对仗工整的美,无法意会文字的深意,逼得打开百度,逐字逐句对照译文细读后,感佩古人的智慧。读着读着,我忽然发现,兵法揭示了很多管理的道理。仔细一想,所谓用兵之法,不也是在总结着管理的策略吗。
《孙子兵法》一共十三篇,分别为《计》《作战》《谋攻》《军形》《兵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本次主要探讨的是第一篇《计》篇中的内容。
第一篇读了很久,来回品味。《计》篇主要论述了研究和谋划战争的重要性,通过对决定战争胜负的各项基本条件的计算,作出战略决策,并提出了“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兵事方法论。《计》篇谈到,预测战争胜负要从“道、天、地、将、法”五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所谓“道”,就是要从政治思想上使人民与君主保持一致,这样,民众就可以与君主同生共死,而不会害怕任何危难。
所谓“天”,是指用兵时的昼夜、晴雨,严寒、酷热,春夏秋冬等气候情况。
所谓“地”,指的是用兵打仗时道路的远近,地势的险厄平易,地域的宽阔与狭窄,是死地还是生地等地理条件。
所谓“将”,就是要考察带兵将领是否足智多谋、诚实忠信、仁爱部下、勇猛果断、治军严明。
所谓“法”,是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和纪律法规,人员的权责分配和管理教育,武器装备和军需物资的掌管使用。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