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5197758

品读百类书籍,感悟唯美生活——《枢纽》《人世间》《用事实说话》等推荐

  2022-10-08 14:21:47



品读百类书籍,感悟唯美生活。

又到了月度读书分享的日子,本期#策略悦读会#又有哪些好书开卷呢?让我们来看看!其中有张华耀律师推荐的《枢纽》一书,为我们讲述了中国历史体系的演化逻辑与动态均衡;孙晓卓律师通过分享《价值》一书,告诉我们价值投资永无止境,人生需不断自我驱动;曾教伟律师分享的《我与地坛》慰藉我们即便生活有再多不如意,也要努力勇敢地走下去,以及尤乃军律师读过的《人世间》展露了家国情怀以及底层生活的酸甜苦辣;最后周静律师分享的《用事实说话》启发了我们在思维中如何规避四种“真相杀手”的方法。让书香与梦想齐飞,阅读与人生相伴,读过这些书籍与心得,会有哪些感想与体会呢?欢迎大家踊跃文末留言、投稿。


阅读分享




本书的作者为施展,外交学院教授。本书主要讲述中国历史的演化逻辑和过程。

作者认为,中国历史有着生生不息的结构性变化。这种结构性变化的动力机制是自生秩序和集权秩序之间的张力。自生秩序来源于社会、经济贸易过程,来源于人们个体性的、微观层面的社会互动过程;集权秩序来源于朝廷自上而下对帝国进行的总体控制。这两种秩序的均衡,落实为某种显性的或隐性的制度安排。如果均衡点过多向集权秩序的方向偏移,则社会会丧失活力;如果过度向自生秩序方向偏移,则帝国会分裂解体。这两种均衡都是不稳定的,最终的制度安排势必是逐渐磨合出恰当的均衡点,才会形成稳定的秩序。

作者认为,在中国历史的动态均衡过程中,形成了三轮半的大循环:第一轮是封建社会,在周代获得完善,终结于秦政;第二轮是豪族社会,从汉武帝的时候开始出现,终结于唐末;第三轮是古代平民社会,从北宋开始,终结于第二次鸦片战争;进行中的第四轮,是由晚清开启的现代平民社会的大循环,它仍在循环进程中未完成。本书主要是按照上述历史周期安排章节,总体逻辑性比较强、内容丰富。



本书在论证过程中强调地理与历史的关系,令人印象深刻。作者认为,中国多元的地理结构形成不同的自然生态条件,会带来各区域不同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运行逻辑。作者将中国地理分为中原、草原、草原到中原的过渡地带、西域、雪域、西南、海洋这几个部分。

在每个地理区域中论述该地理中特有的历史演化逻辑。例如,在海洋这一部分,作者认为大海所塑造的社会结构天然地是自由的、平等的、开放的,其根本原因在于,大海作为一个可以通达世界的自由通道,原则上无法被任何人所占领,勇敢的人可以去冒险,获得财富;通过大海,人们也很容易逃避集权政治力量的管制。所以,大海孕育着自由,通过一种自生秩序的方式,人们自我组织起来,摆脱大陆式的集权秩序,去创造自己的命运。

我还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去判断本书的逻辑和观点是否正确。哲学中的不可知论认为,人的认识能力不能超出感觉经验或现象的范围,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发展规律。在自然科学领域尚且如此,何况历史这一社会科学范畴。但是,即便我们的感觉经验只是柏拉图所说的“影子”,深入研究“影子”也是逐渐发现“理念”的过程,仍能使我们以史为鉴、逐步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本书作者通过旁征博引大量史料、融合各学科知识进行论证,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中国历史的不同视角,值得一读,推荐给大家。



点评

《枢纽》所探讨的这些问题,让人耳目一新,草原、中原、西域和雪域等板块发展构成中国历史体系,从混沌浮现理想,由理想变为现实,历史循环往复发展,构成了中国历史的时间线索。了解中国历史,也是为更好地理解世界,了解过世界,也认识到我们自身,孤芳自赏不是春,只有交流和融合才是历史的特点与使命。





“人们正在那里决定着自己的和别人的命运,我却在这儿牧马。怎么能这样呢?应该逃走,不然我就会越陷越深,不能自拔。”上面这段话是《价值》的作者、高瓴资本创始人张磊引用《静静的顿河》中的一句话。我相信,这也是张磊现在取得成就的原始动力。在取得成就之前,不是每个人都有明确的目标,可能是觉得这夜太黑,想找一束光,但光在哪里,估计自己也不知道,但意识到自己活在黑夜中,这已经是向着成功迈进的一大步了。

第一,知识、能力、价值观。书中概括的其实就是这三个词,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是能力成长的基石;知识和能力,必须由价值观引导;价值观也决定了人的生命中有密切交集的是一群什么样的人。毕竟人生中很重要的一件事是,找到一帮你喜欢的、真正靠谱的人,一起做有意思的事。读到书中这个观点的时候,想想策略律师事务所身边众多熟识的同事,深感欣慰。

第二,做时间的朋友。在第一点的基础上,认准了方向,除了努力,其他的便放心地交给时间,做时间的朋友,这将是一条越走越坦然宁静的道路。但是,所谓的“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并不意味着我们追求的长期主义是一条一成不变的固化之路,在守住初心、追本溯源的基础上,要留意随着时间变换所引起的外部环境变化,这些变化很有可能导致自己所追求的事物的性质发生改变。

第三,不要和魔鬼做交易。这一点虽难说感同身受,但想想律师行业的工作,当事人既有遭遇委屈不公的,也确有一些自身很站不住脚的,面对这些品质参差不齐的潜在当事人时,到底如何看待案件,倘若决定委托,须要慎之又慎,毕竟律师是一份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职业,而非为虎作伥的助力。而我们自己,要真正成为“受人尊敬的律师”。




《价值》是一部与投资相关的书,“在取得成就之前,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明确的目标,而我们能意识到自身的现状,也就已经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另外要研究驱动,做时间的朋友,秉守长期主义,此外还要遵守逻辑,科学分析与判断,兼顾风险和收益。人生也一样,在求知的过程中,追求由不确定到确定性,做出正确的决定。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1991年出版的一本散文集,作家韩少功曾评价道:“我以为1991年的小说即使只有他一篇《我与地坛》,也完全可以说是丰年。”在《我与地坛》中,同名散文是最负盛名的一篇,我最早是在中学语文教科书中读到的,大受震撼,后来自己找来重读。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读后感。

作者史铁生是地道的北京人,毕业于清华附中,成绩好,长得帅,还是个体育健将,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个“男神”。然而,命运却和他开了个残酷的玩笑,在他21岁那年突然瘫痪了,曾经的全校跨栏冠军被命运摁在了轮椅上,“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这事放在谁身上都不能接受,的确,一开始史铁生也被击垮了,曾经三次自杀未遂。在残废的最初几年,他找不到工作,前路迷茫,仓皇无措。也许是命运的指引,他来到了地坛,说:“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此后,他常常摇着轮椅到地坛去,一待一整天,在那里观察万物生长,感知四季变化,思索生命的真谛。

他花了几年时间,思考生与死的问题,最后得出了一个结论:“生是不容辩驳的既定存在,而死是一件无需着急的事情”,因此他决定活下去试一试,试一试不会有损失,说不定还会有好处。问题是要如何活着?他生活无法自理,终日与轮椅为伴,普通的工作干不了,但他还能写作,因而手中的笔为他打开了另一扇窗,让他全身心投入到写作中。

过程中他也有过恐慌,随着作品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害怕自己有一天会文思枯竭,写不出满意的作品。他再次陷入思索中,后来终于明白,写作是因为热爱,而不是名利。一个人一旦明白了为什么而活,他就可以忍受一切。面对命运的残酷,却依然能发现生命的美好,这就是生活的强者,真正懂得生命真谛的人。史铁生说:“因为这园子,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于是他的心态渐渐变得积极起来,不再虚度时光,而是过好每一天,去发现生命的美好。

在地坛,他懂得欣赏自然的生长、四季的变化,也会观察和他一样经常来地坛的人。其中有一位是长跑家,年轻时因为遇到文化大动乱而坐了几年牢,出来后只能干着拉板车的工作,前程无望,他苦闷极了便练习长跑,希望用长跑成绩来获得政治上的重生。他每天在地坛苦练,每年参赛都战绩不俗,但这些成绩并没有帮他改变命运。最后一次比赛,他以38岁高龄获得冠军并打破记录,一位专业教练对他说:“我要是十年前发现你就好了”,他听了苦笑着什么也没说。既然命运无法改变,是否要就此沉沦?长跑家和史铁生的答案都是否定的,他们一个不断地跑,一个不断地写,在跑和写的过程中,结果会怎样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些挣扎、努力、奋进的日子带给心灵的充盈。

有时候我会想,如果史铁生没有瘫痪,而是像一个正常人那样,他的生活会是怎样的?也许作家史铁生就不会存在了,取而代之的可能是一个平庸的史铁生,每天过着浑浑噩噩的生活。所以说,世界为你关上了一扇门,必然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只是你能不能发现、领悟到。富兰克林曾经说过:“有些人25岁就死了,但要到75岁才被埋葬”。鲁迅也说过类似的话,就是“有些人活着,他已经死了”。史铁生的一生虽然只有短短59年,但是他思考清楚了生命的意义,也确实把生活过得非常充实。他21岁的时候瘫痪,47岁的时候又被诊断为尿毒症,一边忍受着身体的痛苦,一边笔耕不辍。在困难面前,写作是支撑他走下去的最大动力。有人说,是磨难造就了史铁生的伟大。的确,磨难对于强大的人来说是财富,但对于懦弱的人来说就是砒霜。

史铁生的经历让我感悟到, 逆境中要学会与自己和解。所谓与自己和解,不是指放弃努力,就此躺平,而是指应当找到上帝为你打开的另一扇窗,思考清楚生命的意义,明确自己未来的路要怎样走。史铁生就是想清楚了“生是不容辩驳的既定存在,而死是一件无需着急的事情”,因此决定活下去试一试。同时,苦难也是一种财富。“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挺过苦难,自然苦尽甘来。



点评

曾教伟律师分享的《我与地坛》使人感动。史铁生的生平确实震撼了我们,让我们想起了贝多芬,一个举世闻名的艺术家竟然与耳聋作斗争;想起了霍金,一个科学界的伟人,他的理论让整个人类不知向前迈进了多少步,而他却一步也不能行走。不知这是命运向他们开的玩笑,还是伟人必须要经历苦难,但是曾律师告诉我们,人要热爱生活,就算生活有再多的不如意,我们都要努力实现自我价值,人存在的意义不是功名利禄,而是明确自己存在的意义。苦尽必能甘来!




《人世间》作者梁晓声通过一个普通家庭在时代变迁中的人生百态,书写了一部可代表当代中国百姓的生活史诗。作品讲述了周家50年的岁月,对人物及人物关系、各自命运细腻的描述,让我们都有了强烈的代入感,人物间虽然性格、命运各有不同,但他们身上所折射出的勤劳、坚韧、正直、善良、自强的美好品质流露出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一部作品不仅仅是饭后茶语的消遣,更是传播正能量,予人以启迪。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复杂的人事关系,或拿不定主意时,翻翻《人世间》可以找寻到力量。

小说中有些情节,对于我们这个年代的人来说或经历或耳闻目睹,因而阅读小说,让我们不由思考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的关系家和国密不可分,有国才有家,而对家的信任、依恋,又使我们对国家充满信心和无限忠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文化延续传承下来的优良传统,如今改革开放、富国强民、抗洪救灾、精准扶贫等都是新时期、新时代家国情怀的具体体现,我们当代年轻人要在历史和小说中汲取力量,深刻思考家与国的意义。

书中描绘的熟人社会也引人深思。熟人社会以情感为纽带,是人与人之间的黏合剂。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熟人社会似乎早已一去不返。小说中的许多情节贴近老百姓的生活,更容易让读者产生共鸣。该小说是典型的中国式的现实主义文学,表现了中国人的生活,既有现实性,又有反思性。

小说里也塑造了很多令人揪心的人物,比如周秉昆、郑娟等。我们知道人生在世,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弱点,要活得更好、更如意,那就需扬长避短,趋利避害。要认真地纠正自己的短处和弱点,对自己多一些自律,对别人多一些宽容,懂得站在对方立场上考虑问题,多一些见识、多一些文化,如此这般或许能够收获人生路上别样的风景。这也启示我们当代年轻人要敢于迈出前进那一步,不要害怕犯错,要敢于尝试,不留过多遗憾。要相信挫折能让自己变得自律,拥有更加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美好的年华固然很重要,在寻找自己人生方向时,坚定地走向自己的目标,最终会成为更好的自己。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境遇可能是迥异的,但不管是落魄或是挫败的时候,都不应该怨天尤人、自暴自弃。只要自己的内心足够强大,天就不会塌下来。就像书中的那句话:一个人,什么都没有的人都要有自己,只要有了自己,其他的都不可怕。人的一生,说到底都是一个与自己相处的过程,如果不能认可自己的话,或许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无法感受到那份温暖与感动。

如今的我们,生逢盛世,或许我们无法真切地感受到在那个时代,那一代人为了生活而经历的磨难和压力。但是他们,才是真正诠释了——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点评


尤乃军律师为我们推荐的《人世间》一书,以“家”为背景,讲述了“国”之变迁。确实,有国才有家,家、国又密不可分,也倡导我们年轻一辈要有家国情怀,努力奋斗,报效祖国;而书中的人物们也告诉读者,人的一生注定不会一帆风顺,要与自己和解,与自己相依靠,锻炼出强大的内心,如此纵使有悲欢离合,纵使有酸甜苦辣,我们依旧热爱生活。




我们在生活中总有一些不愿意面对事实的情境。比如:教育孩子的方法是错的,以至于给孩子造成很大的伤害,但他不这么认为,也不愿意讨论这个话题;一个不敬业的员工,做事的方法与公司不相契合,但他不这么认为,反而自觉良好;一个糟糕的管理者,把团队带得一塌糊涂,但他不这么认为。这些就叫作不愿意面对事实。

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小到家庭、父母跟孩子的关系,大到企业、政府、国家,经常会出现很多人不愿意面对现实的状况。而你跟他谈论现实的时候,他又非常痛苦,因为会产生不断的争执、吵架,甚而互相攻击。

所以,这本书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把事实说清楚,让对方能够接受现实、理解现实,并且与你达成一致,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具和能力。引用文中,“为什么谈话很重要?为什么谈话这件事、谈话的能力对于每个人来讲很重要?其原因是谈话虽然不能够起到重新‘洗牌’的效果,但它会带来‘新牌’,并产生格局上的变化。”因而,一定要具备谈话的能力。那么,人们为什么排斥真相呢?这里有四种“真相杀手”:

第一种原因是无知自信,通俗来讲,就是对事物完全没感觉、不知道。我们认为,带孩子就要揍,你不揍他,他怎么能听话呢?孩子写作业就要盯着,不盯着不行,否则他会不写作业。他根本不认为这里有东西可学,这个叫作无知自信。达克效应的意思就是越是无知的人越不知道自己无知,越是蠢的人越不知道自己蠢,这是第一类排斥的原因。

第二种叫感知差异。什么是感知差异?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在今天大家听来,会认为很棒、经典,一大堆溢美之词。但是当年,这首曲子刚问世的时候,乐评人怎么写的呢?说这部曲子给人带来一袋无序的钉子和一个铁锤放在一起的感觉,乱七八糟,认为这里的声音根本无序。还有人评论:不要忘了,贝多芬是个聋子。对于同一事物产生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个叫作感知差异。感知差异来自于选择性感知,就是因为我们过去,也可能包含了达克效应在里边,也可能包含了我们过去所受过的教育,我们所拥有的立场、经验,我们选择性地接受很多东西,所以同一个事件在不同的人看来,结果会完全不同。

第三种叫作心理抵触。什么是心理抵触?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学术语叫“认知失调”,是指人不能够在脑海当中存在两种完全矛盾的想法。它们不能够调和,这是非常痛苦的。比如:狐狸看到葡萄很想吃,想吃却又吃不到,这样矛盾就产生了。这时狐狸不能够忍受这种矛盾,认知失调了,它想到的办法就是要调整现状。怎么调整?狐狸说,葡萄肯定是酸的——心理调适能力很强。这句话一说出来,狐狸淡定了。以此为隐喻,在生活当中,认知失调的状况比比皆是。

第四种,叫作利益抵触。什么是利益抵触?巴里•马歇尔在发现了幽门螺杆菌以后,为什么花了23年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因为在此发现之前,已经有大量的药厂生产了治疗胃溃疡的药,但却几乎是完全无效的。因为在没弄明白胃溃疡机制的前提下,已经投入了大量钱、铺设了大量渠道、生产了大量的药。所以药厂以及开这些药的医生,绝不能允许马歇尔说的是对的,这个叫作利益抵触。所以日常生活中会发现一旦出现了利益抵触,一个人想要说服其他人,那已不是心理学能够解决的问题,有时这就是你死我活的斗争。

举例来说,近年来很少有在用电脑的时候,病毒经常性造访的问题了。你会发现病毒很少了,为什么?周鸿祎阐释的原因很简单,杀毒软件免费了,所以当他用免费的杀毒软件,将这件事颠覆了以后,没有人有动力再去编织病毒了,但进而会引起利益抵触所带来的矛盾和问题。

从这本书中所学到的思维,就是要有所察觉,对付人们内心当中这四股对抗事实的力量。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有一个深切的感受:一个人想要过上什么样的生活,跟自己具备什么样的思维与能力是有着非常大的关系。



点评

周静律师分享的书籍讲述了人们不愿意接受真相的四大原因,包括无知自信、感知差异、心理抵触及利益抵触。看来,不同的事实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感受,以至于接受真相的程度亦参差不齐。从这篇分享中,我们了解人们之间交流与相处时产生隔阂、矛盾的深层原因。因而当人们意识到自己因为什么而不能接受事实,就会对解决生活、工作上的问题产生很大帮助。


五位来自各地办公室策略律师的分享阅读不仅关乎书籍,也有人生感悟、技巧与哲理。人生百态,读书带领我们走遍世界,指引未来的方向。






往期精选:


近悦远来·遇见未知,策略悦读会官宣开张


策略悦读 万卷共知——世界读书日,一起成为爱书人


策略悦读 | 清风作伴度周末,好书荐读第二弹


策略悦读 | 书海畅游一解求知之渴,夏日好书荐读第三弹


策略悦读 | 阅转心境——步履匆忙中,让读书留驻时光





策略概况 专业领域 精英团队 新闻中心 策略资讯 社会责任 加入我们
  • 010-85197758
  • 010-85197768
  • 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南大街1号来福士中心办公楼25层 (东直门桥西南角,紧邻来福士购物中心)
新浪微博

邮箱:celuelaw@bjcelue.com

京ICP备11018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