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5197758

策略悦读 | 便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

  2023-08-29 16:24:52


这个季夏颇不平静,伴随周末和夜晚翻书声的,是淅淅沥沥的雨击打窗户,不时像珠帘掀卷一般叮咚作响,偶尔传来天气预报有关暴雨台风的预警消息。行道树维系着盛夏的繁茂,雨将窗外的绿色晕染得更苍郁深邃,夜色中霓虹灯光在雨滴的折射下笼罩了一层朦胧光晕。

尘世的分贝在雨声中淡然褪去,若不是这字里行间流动的思绪,闪现的火花,还有什么更好的方式能沉静地享受这样的天气;若不是这样的雨季,还有什么更恰到好处的氛围,能让我们从容展开与思想者和写作者的无声对话。


悦读分享




读《巨流河》有感——文学可以有战胜历史混沌和国家霸权的潜力


《巨流河》是台湾大学教授齐邦媛的自传式的著作。作者在6岁时和母亲到南京投靠父亲,后来因为日军侵略南京,她不得不和流亡学生以及家人从南京逃亡到武汉,经武汉、广西、再到四川,并在战火纷飞中完成了中学学业和大学学业。作者在1947年大学毕业后,因一次偶然的机会,到台湾大学外文系任助教,本来以为是个临时的差职,却不曾料到,后来会因为国共内战的结束,不得不在台湾这个小岛上度过了她的大半生。

这些颠沛的流亡岁月和在台湾小岛日夜思念、关切故土大陆的日子,作者在书中都作了详细的记录。

这是一本令人惆怅的书,却不是一本叫人软弱的书。惆怅,是因为战火纷飞和岁月动荡,是因为隔海相望却迟迟不能回归故土。但是,在惆怅中,却因为一些人、一些书,使作者的心灵始终得到滋润和慰藉。考大学时,作者因为执意要独立远行,选填当时远在昆明和乐山的西南联大和武汉大学,并执意选择读哲学,以为这样可以探讨人生深奥的意义。

后来,作者如愿考上了武汉大学哲学系,但大学第一年的生活,让她明显意识到,她不适合读哲学。恰在此时,时任武汉大学教务处教务长的朱光潜先生很诚恳地建议作者转到外文系。事实证明,朱光潜先生的建议非常正确,作者转入外文系后,一扫在哲学系时漂浮无着落的状态,在外文系的天空自由翱翔。

在时世艰辛中,朱光潜先生仍然高标准要求他的学生,他教的每首诗,他都要求他的学生背诵。作者记述她在1945年2月极寒冷的早晨,和同学由宿舍出来,每人手捧手抄的英诗课本背诵的光景。由于战争和前途的不明朗,以及寒冷潮湿糟糕的天气,作者仍记得当时所背诵的诗,是如何贴切地道出了她那个时刻的心情:“没有内在的平静,没有外在的宁谧”( nor peace within nor calm around)。

文学就是这样道出一个在动荡岁月中求学的少女的心情,并藉着与战争、与政治无关的纯净的文字和情绪来安慰她的心。




作者后来无论是教书还是修订国文教科书,都始终坚持文学不以政治挂帅的宗旨,应该都与前述经历有关。在作者看来,文学最重要的是格局、情趣和深度,它的魅力不在于大江大海般的情绪宣泄而已,更在于所蕴积的丰富思辨想象能量,永远伺机喷薄而出,令不同时空的读者也荡气回肠;而文学批评者恰恰是最专志敏锐的读者,触动作品字里行间的玄机,开拓出无限阅读诠释的可能。

正因为如此,文学才会有可以战胜历史混沌和国家霸权的潜力。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摘录与阅记(之一)

1. 管仲治齐的历史经验:

首先,通过价格、财政、税收整体配套改革,第一次形成了系统性的国民经济治理体系;

其次,提出盐铁专营政策,作为国家干预经济的经典模式,影响力持续至今;

再次,管仲治理下所形成的齐国经济制度,是中国古典市场经济体制的雏形。

整体上,管仲重视制度建设,思想务实,以发展经济为治理主轴,是一位尊重市场规律的国家干预主义者,可谓中国古代版的“凯恩斯”。


2. 商鞅变法的定鼎之效

商鞅变法历时二十三年,分三个阶段,分别是“农耕”、“军战”和“中央集权”,层层递进,体系严密,其最终的结果是把秦国变成了一个耕战立国的战争机器。商鞅变法在中国历史上褒贬不一:

一方面,秦亡后,世人对之多有反思,所谓“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虽得天下,旋踵灭亡”,是将秦国的毁灭完全归咎于商鞅变法,也将后世一切暴政的根源追溯至商鞅的思想。

另一方面,商鞅施政手段虽然暴烈,但确实使秦国达成了强盛国家和统一天下的目标,被证明是有效果的和成功的。所谓“自汉以来,学者耻言商鞅、桑弘羊,而世主独甘心焉,皆阳讳其名而阴用其实”,一言道出了实用主义、国家主义在中国历代王朝统治历史上的渊薮与滥觞。

3. 汉武帝混一文武之大业

汉武帝之改革,首先是建立在文景之治的宽容政策基础上的。汉武帝当政五十四年,一改前朝的休养生息政策,文治武功,一举把帝国拉回到高度专制集权的轨道之上。

在文的事业上,汉武帝开启了全民思想控制的灵活国策,一是接受大儒董仲舒的建议,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让儒学成为唯一的正统思想;二是创立系统化的儒学教育体系,用儒家经典为国家知识分子铺就了畅通的上升之道,开万世风气之先。

在武的事业上,汉武帝北击匈奴、西联西域,漠北之战、河西之战决定性地延展了古典中国的版图,也永久性地赋予我们这个民族开拓边界的张力。

混一文武的汉武帝,在经济政策上,把前辈管仲、商鞅的诸多主张付诸实践、推向极致。无论是产业改革还是流通改革或税收改革,其最终的结果都是“国库为之一饱”,即汉武帝改革的目标和效果都是为了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这造就了强汉,但也削弱了万民。

4. 王莽“奉古改制”的寂灭

王莽自摄政算起,执政的时间甚短,仅仅十五年,不过发起经济改革却轰轰烈烈,胡适称之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社会主义者”。这一比喻虽不贴切,但却体现了王莽改制的某些理想主义色彩。

首先,王莽效法汉武帝,任用了一批商人来经营“五均六筦”。但由于缺乏铁腕的监督机制,政策执行者大肆牟取私利,国家财政未见充盈,却使天下百姓苦不堪言。

其次,王莽频繁进行币制改革,短短七年间进行了四次币制改革,希望能够扭转财政匮乏和通货膨胀的不利局面。可朝令夕改的货币政策消耗了政府信用,反而使得“百姓愦乱,其货不行”。

最后,在土地改革上,王莽提出的改革方案最为决绝——恢复全面的土地国有制,然后平均分配给农民耕种。王莽希望通过平均地权,限制土地兼并与人口兼并,打击世族门阀势力。可彼时中国进入士族时代的趋势已无可挽回,国家权力下沉到郡县乡里的进程已经全面开启,王莽只能做个孤独的堂吉诃德,在对风车的一次次冲锋中迈向毁灭。





读《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有感——做一名清醒的现代人

尽管书名带着沉闷的学究气质,《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的内容完全没有预想之中的晦涩沉闷,反而深入浅出、晓畅易读,且充满了思辨的乐趣。

在这本书里,学者刘擎为我们呈现了19位哲学家的人生经历、主要思想和核心框架,有详实的逻辑推演、案例讲解,难得的是还保持了持论中正。这是一本概论性质的科普书,是一份关于西方现代思想的地图。全书涉及西方现代思想中许多重要的概念,无法面面俱到,仅选取其中“自由”这一概念为例,做一个简单的爬梳。

20世纪的法国思想家萨特提出了著名的存在主义思想,他最精彩的观点之一,就是从“存在就是虚无”出发,推出了“人的自由”。人的意识是有对象性的,只有内容填充进来,才会获得本质,纯粹的意识就是虚空。所以萨特认为,如果人的存在就是意识,而意识本身是虚无,那么人的存在就是虚无。因为存在先于本质,所以人永远不会“是”什么,而是永远都在“成为”什么。在这个意义上,人是自由的,不被任何一个角色事先定义。

哲学家尼采认为,人总是赤裸裸地站在虚无面前,除了生命力,人类一无所有。但虚无也可以让人变成积极的创造者,给你最广阔的、创造自我意义的自由空间。

同样生活在20世纪的英国思想家赛亚·伯林,将“自由”分为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消极自由强调维持一个不受干涉的领域,简单来说就是我不想要什么、就可以不要什么的自由;积极自由是实现某个(理性)目标的自由,也就是我想要什么、就可以去做的自由。在伯林看来,此二种自由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都可能被歪曲和滥用,但相比之下,积极自由的滥用更具有欺骗性,更需要我们提高警觉性。

以伯林的自由思想框架来理解当下,两种自由的困境都是显而易见的。疫情管控下,我们不再能维持行动上的全然自主,必要时甚至需要让渡部分隐私空间,这是消极自由的牺牲;经济的下行、不确定性的增加,让个人的目标变得看不见或不可行,或者随时有一脚踏空的风险,许多人为此退到一个安稳而逼仄的角落,转向积极自由的反面——自我压抑。当混沌成为新常态,未来的不确定性越来越高,个人常常像是漂流在湍急的、窄窄的河道上,船很小,却不好掉头。



这时候,哲学家的思考是对我们面临局面的澄清:道路没有那么窄,视角决定选择的范围。

关于积极自由,伯林有一段精彩而准确的描述:“我希望我的生活与选择,能够由我本身来决定,而不取决于任何外界的力量。我希望成为我自己的意识,而不是别人意志的工具。”从这个视角而言,疫情、经济、社会环境统统属于外部力量,“选择”自我压抑仅仅是逃避受挫的可能的借口。

当我们从萨特、尼采的眼睛里审视自己,会发现大多数的困惑,都来源于给了生命太多预设和框架,将生活作为目的性的对象去运作。所以当道路不再清晰、未来不再确定,人们就会陷入失去“选择自由”的迷茫里。在这样的思维主导下,就算没有疫情的压力,自由也很难实现。所以我们看到的西西弗斯是在做无用功,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西西弗斯推巨石的过程本身就是在积极地创造人生。

之前在维舟的公众号上看到一段话,我觉得讲得很好:“天地不仁,没有什么必须回应你的付出,我做下去,不是因为知道自己会成功,而是因为我想做的就只是这个。”这是不受外部条件限制的、坚不可摧的自由,是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每个人的英雄事业。




读《萧红传》

终于看完了这本《萧红传》,之所以选这本书,是因为很喜欢看鲁迅先生的书,而萧红女士是鲁迅先生比较欣赏的一位作家,于是便对这位作家产生了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女子让中国的文豪这么青睐。

全书看下来,萧红女士给我的感觉是,她似乎出生错了年代。腐朽封建的家族时代,战火连绵的战争时代,这些都是她人生悲剧的来源。当然也不可否认,也是她作品的创作来源。人生就是这么矛盾,似乎总要留些遗憾,才算完美。殊不知,身为当事人,宁愿人生不完美。

家族严重的“重男轻女”思想是萧红童年不幸的来源,虽然有家,有家人,不过她感受不到真正家的味道和温馨。不过上帝终归没有那么残忍,她的祖父直到死一直将她视若珍宝。这也是萧红心里深处唯一的支撑和牵挂,所以在祖父去世的时候,萧红仿佛要哭碎肉体,哭出灵魂来。



然而这还不是萧红真正的悲剧所在,萧红只活了31岁。萧军说萧红在文学上是个胜利者,在个人生活意志上是软弱者,失败者,悲剧者。这些词汇是多么的消极和令人悲痛。

为了生存,萧红向现实妥协过,为第一个男人也是她名义上的未婚夫汪恩甲怀过孕,她并不爱这个男人,迫于无奈而已。第二个男人萧军应该是萧红此生真正爱过并且倾尽所有去爱的男人,他们有共同的爱好,都爱写作,萧军那么懂她,萧红那么依赖他,她俩看似是如此天造地设的一对。可是萧红爱上的是一个风流之人。萧红可以忍受他有妻室,那么多年没有给他一个名分。却无法忍受自己所爱的男人心里还装着别的人。她是那么纯真,那么地不世故,不为任何人而改变!这也是萧红身上发亮的地方。

再深的感情还是经不住生活的琐碎的考验,禁不住一次次的猜测和争吵,最终两人还是分道扬镳,两人心里都很清楚,他们不可能再一直走下去了。分开的时候 萧红发现自己怀孕了,她并不重视也不欢迎这个孩子,在孩子夭折的时候她还是那么平静,不知道她是对萧军有恨还是对生活有恨,也许都有。

后来她遇到了端木蕻良,也就是曹汉文,成为了曹太太,萧红终于得到了一个正式的名分。曹是肯定爱萧红的,不过正如书中所言,他们之间可能更多的是亲情,萧红经历了太多的痛苦,颠沛流离,她想过平淡的生活,而端木蕻良是最好的选择。也许这个选择是对的。。。对一个女人来说,一份平淡安心的爱情可能比那些轰轰烈烈的爱情要持久得多,也有可能只是因为她累了。

“自古红颜多薄命”“天妒红颜”,萧红的命运真是令人心疼。再强的人,也还是需要某些寄托。而且,你若一直这么强,又有谁会对你怜惜?然而你若不坚强,找到一个所谓的依靠,谁又能保证能依靠一生呢?这似乎陷入一个死循环,所以,摆正心态很重要,除了你自己,没有谁会一直陪着你,进入生活的丛林之后,每个人都有自己要专心走的路。允许自己的生活出现悲伤,痛苦,与他们和解,这样才会释然,不会那么纠结。


编辑寄语

当读过的书像土地和水一般滋养过我们,书里的智慧便像树的年轮一般在我们的生命中留下印记,读书的灵魂也会像树的生长一般年年繁茂,日新月异地向更高处舒展开自己的一片天空。

策略7月悦读,碰撞哲思,寻味世情,观史鉴今。“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在乍起的秋风中孜孜捧卷,不必为夏天的画扇而感伤,书是我们长久相伴的故人,时时如初见,日日萃芳华。





策略概况 专业领域 精英团队 新闻中心 策略资讯 社会责任 加入我们
  • 010-85197758
  • 010-85197768
  • 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南大街1号来福士中心办公楼25层 (东直门桥西南角,紧邻来福士购物中心)
新浪微博

邮箱:celuelaw@bjcelue.com

京ICP备11018893号-2